近期,一首名为《MAMAMAMA》的韩文歌曲突然席卷亚洲各大音乐榜单,其标志性的“高潮是MAMAMAMA”段落成为短视频平台最热门的BGM。数据显示,仅一周内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,甚至有网友调侃“听三遍就会魔性循环”。这首作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“听觉陷阱”?
从音乐制作角度分析,《MAMAMAMA》在副歌部分采用罕见的四段式推进结构。制作人将传统K-pop电子音效与非洲鼓节奏结合,配合重复性极强的拟声词“MAMAMAMA”,在1分23秒处形成极具记忆点的“听觉爆炸”。声乐指导透露,主唱特意采用气声与真声交替的唱法,营造出类似“耳语”与“呐喊”交织的冲突感。
这种设计显然击中了Z世代的神经痛点。在TikTok上,超过200万用户自发参与#高潮MAMAMAMA挑战,从地铁车厢到大学食堂,随处可见随着节奏摆动的模仿者。音乐心理学家指出,歌曲中2.3秒的留白设计激活了大脑的完形补全机制,这正是引发全民跟唱欲望的深层密码。